广西农业机械研究院建院50周年改革发展纪实
在坚守农机阵地中发展壮大
服务农机 成绩显著
广西农业机械研究院(其前身是广西农业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至今已走过50年。
半个世纪前,成立于南宁市西郊的广西农机所,是一家只有40多名职工、几间破芦棚,从事农具改良加工的小所。经过几代人50年的艰苦奋斗,现已发展成为有近百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多名职工,拥有我国唯一的甘蔗机械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以研究开发农林牧副渔生产及其产品加工所需的机械设备、设施为主,集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的综合性科研院。
从我国第一台人力夹式水稻插秧机的成功开发,到甘蔗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具的诞生,该院在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创新进程中曾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研发的农机产品,不仅在国内推广应用,还作为援外产品推广到国外。1964年该院援助塞拉利昂的科技人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也曾到该院视察;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该院的人力插秧机、大小苗两用人力水稻插秧机、中型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和甘蔗联合种植机4个项目荣获了优秀成果奖。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使我国农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给农业机械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农业机械研究机构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了新课题。南方田地成块面积一般较小,加之分散经营,给大型农机的推广带来困难。随着开发类科研院所的转制,失去“皇粮”后的广西农机院究竟向何处发展?是继续坚守农机阵地,还是另寻他路、另谋发展?
在院转折的关键时刻,院领导班子通过调研,认识到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加快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没有农业机械化,就谈不上农业产业化,更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坚定了坚守农业机械阵地的信心:“再难,也不能离开服务农业这片广阔天地!”
基于这一认识,不管是科研机构事业经费减拨、研究所推行承包,还是改革转制,该院始终没有放弃农机研究开发这一主业,在从事农业机械研发半个世纪的摸爬滚打中,取得了1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30多项荣获了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获国家专利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成功地开发了水稻联合收割机、甘蔗全程机械化机具等20多个类型的农业机械,为广西乃至我国南方农业机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恩来总理与援助塞拉利昂的广西农机院科技人员合影。
坚持创新 加快发展
“坚守农业机械阵地,必须坚持农机自主创新,将院的科技资源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在服务‘三农’中寻求发展机遇。” 院长王晓鸣谈到院发展时深有体会地说。农机研究机构最大的优势在科技,任何时候农机创新工作不能丢,为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宗旨不能丢!丢掉了科技创新,丢掉了农机的阵地,就失去了农机院存在的价值。正是该院对农机创新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今天这累累硕果。
甘蔗联合收割机,就是该院持之以恒服务农业取得的创新成果之一。蔗糖是广西的支柱产业,是广西2/3的县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过去,甘蔗种植、收割大都靠人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上世纪80年代末,广西农机院就将甘蔗联合收割机创新列入了研发计划。开始一些人对此不理解,说:“农村都分田到户了,谁还用这机械?别的地方的农机研究机构为了生存都转行了,我们干吗还死守着这块阵地!”
面对上述议论,王晓鸣及院领导班子认为。全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目前大约有2亿多转移到城镇务工,这部分劳动力多是青壮年,而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数量减少、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要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然寻求机械化替代人工作业。随着国家对农业结构调整、对新式农机科研投入的增加,特别是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出台,大范围普及推广农业机械的时机必将到来。
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形势的正确分析,正确的分析又在于对事业的科学态度和坚定信念。别人退出“阵地”,他们却固守不动,每年安排十几名科技术人员,围绕甘蔗生产所需机械、设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功地开发出新一代具有过载保护的1LD系列铧式犁、3ZFS系列中耕施肥培土机、4GZ系列甘蔗联合收割机、6BZ系列剥叶机,以及4SY系列甘蔗碎叶机和破垄平茬机等甘蔗生产成套设备。并通过与国外合作,促进国内市场。目前,该院的甘蔗联合收割机已在泰国进行试验试用。
凭着“攻关不畏难”的精神, 在“十五”期间,该院共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11项;取得科研成果8项;获科技进步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已获授权20项,2003年,该院被自治区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又被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定为“全区第二批企业实施专利战略试点单位”;开发了12项新产品,其中系列甘蔗机具、农业温室大棚、人防设备、输送设备、节能型阳极爪、水闸门等产品已进入了产业化,成为该院经济增长的亮点。
广西农机院研发的甘蔗联合收割机在泰国试验使用
多种经营 做强产业
作为转制科研院所,广西农机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与发展。如何在坚持农机主业的同时,充分利用院现有的科技资源走多种经营之路,该院近年来对此进行了不断探索。他们通过开放、联合,先后创办了机电设备工程招标公司、科泰机械设备厂、联鼎水电器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生产了人防工程防护密封门、输送设备、节能型阳极爪、水闸门等非农机产品,搞活、做大做强院科技产业,增强了院的经济实力。“节能型电解铝用钢壳铝芯阳极爪”,就是该院转变经营思路,研发成功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之一。
阳极爪是电解铝生产的重要配件。传统阳极爪由于是全钢结构,与铝导杆连接时,不仅导电性能差,使用寿命也短。该院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技术、创新设计,成功地开发出钢壳铝芯结构的新型阳极爪。该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节电性能,而且结构牢固。产品在重庆天泰铝业有限公司应用,平均压降比老式钢爪减少16mv以上,每吨电解铝可节约能耗52.15kWh,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100多万元,该公司现已成为全国同行业中吨电解铝生产能耗最低的企业。广西平果铝业、山东科奥铝业、福建南平铝业、云南铝业等一批国内知名电解铝生产企业,纷纷表示要购买或试用该产品。
目前,该院已建立非农机企业3家,开发生产非农机产品10个(类)。非农机产业的发展,增强了院经济实力,反过来支持了主业的发展,甘蔗从种植至收割成套机械、水稻收割机、现代农业设施、农副产品加工设备等一批农机具和设备的成功开发,并陆续投产、进入市场,为推进广西农业机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转变机制 强化管理
要坚守农机阵地,更好地服务广西农业机械发展,必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把广西农机院建设成集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近年来,该院结合本院实际就如何建立科技型企业现代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该院首先从行政管理部门改革入手,将原有管理部门由5个精简为3个,管理部门领导职数减少50%,管理员减少30%。随后,对科研和实业部门进行调整,先后撤并了5个部门,充实、整合组建了3个研究开发中心和4个产品制造(销售)工厂(公司)。
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化管理制度。对全院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做到能上能下,将中层干部人数减少50%;对全院管理部门实行定岗定员,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在科研和实业部门推行经营目标责任制;重点项目实行专项管理。
第三,搞好三项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在全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平均主义,推行岗位工资制和效益工资制。
通过以上三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全院科技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院属科泰机械设备厂覃家松厂长说,从今年春节到现在,他仅休息了几天,节假日大都是在厂里和出差度中过的。当然这种主动加班的事,不仅仅发生在管理人员身上,员工们也一样,因为现在大家都意识到,自己的利益与企业息息相关,企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职工们的工作态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由过去靠领导催促干,转变为现在自己主动干!
科技人员、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推进了院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和发展,截至今年10月,全院累计实现产值4156万元,技工贸收入3733万元,上缴利税180 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