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粮食作物机械化率近多半 农机运营收入逾300亿
7日,小暑,当最终一批禾苗稳稳扎入水田,宝应经济开发区黄塍镇65岁的种粮大户古平本年夏种就算告一段落了。田家少闲月,可古平觉得,这两年种田越来越轻松了。“从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省心又省力。”他脸上笑容舒展,“雇了两个机手插秧,一天上百亩不在话下。曩昔一个人一天顶多插一亩秧,晚上回家还腰酸背痛。现在,坐在田边抽着烟,机器就把活都干了!”
江苏是农业部第一批选定的两个粮食出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动演示省之一,目前全省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出产的耕整地、栽培、植保、收成、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越78%。在乡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稀缺的当下,贯穿粮食出产全环节的农机,为“谁来种地”这一难题找到了方向。
又高效又保险,政府还能给补助
上个月,兴化市茅山镇种粮大户圣冬所出资150万元新上的10台烘干机正式投用,“再也不怕收割时下雨了。”两年前,他拉着两货车刚刚收成的5万斤小麦,处处找不到情愿接纳的当地,因为接连阴雨,他收上来的小麦含水量高达32%,当地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也忙不完,没有当地情愿接下含水量超30%的麦子。“其时我就下定决心自建烘干设备。”圣冬所以每年8万元的价格租下了3000平方米的为农效劳综合体,其间烘干设备、晒场、农机库各占地1000平方米。
本年39岁的圣冬所,种田6年。农忙时节,乡村里大多是六七十岁的白叟,要么怕热不愿出来挣这点钱,要么一天也干不了多少活,找不到适宜劳动力的他,把希望寄托在出资运用农机上。曩昔一人一天顶多给20亩地上肥打药,一天100元工钱还请不到人,现在一台植保机每天能够管上三四百亩地,相当于一天就省了2000元。“曾经打药都是背着喷雾器在田里往复,功率低,还有吸入农药的危险,现在用上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只需一个人驾驭、一个人兑药就行了。”本年夏收,圣冬所的为农效劳综合体为当地5000多亩小麦供给了收割、秸秆还田等社会化效劳。
兴化市本年入围全省粮食出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动演示市,该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沙安勤介绍,为鼓舞机械化开展,当地对置办高速插秧机当年投入作业的,奖励1万元;对会集连片育秧超3亩的,每亩秧田补助2000元;对置办高速乘座式插秧机、高地隙植保机、粮食烘干机等,市财政给予年利率7%的贴息。
种田智能化,农忙时节定心出远门
在前往温州的高铁上,宝应金穗农机效劳专业协作社负责人张文兵翻开手机APP查看苗情,气温太高,禾苗有点干,体系提示“正在浇水”,看到这儿,他定心肠收起手机。
自从给田里装上了智能化喷灌体系,水泵根据温度、湿度主动翻开并均匀灌溉作物,张文兵在农忙时节也敢定心出远门了。张文兵是个70后,对智能化栽培非常热衷,在他看来,劳动力本钱日渐走高,只有用机器替代人力,粮食出产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最大化。
上天入地,农机无所不能。张文兵的协作社里有4台植保小飞机,可根据定好的航线向田里精准喷洒农药,假如飞到一半药洒光了,无人时机主动回来补药,再飞到原位置继续作业。履带旋耕机能深入层层泥土,深、浅旋耕自由掌控,栽培户再也不必面朝黄土背朝六合锄地。
传闻兴化等地出现了无人驾驭拖拉机,张文兵预备本年也购进一台“尝尝鲜”。上个月,我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实验在兴化举办,标志着我国首个无人农场启动建造。
实验田中,10余台无人操作的农机完成了耕整、打浆、插秧、上肥施药、收割等环节出产作业。兴化市农机局局长陈茂贵介绍,实验将经过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完成农业出产的精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促进提质、增效、降本。一起立异农业出产形式,将农业出产打造为一个个智能制作的车间和工厂,为乡村复兴奠定科技和工业根底。
短板提早补上,加速推动还需立异思路
金湖县共有63家粮食烘干安排,其间61家运用燃煤锅炉,不只烘干质量不稳定,并且煤焚烧率低,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为补齐绿色开展短板,当地着重推广生物质和空气源热泵热风炉改造。金湖县农机局局长董义中通知记者,为鼓舞进行清洁动力改造,当地出台奖补政策,一起由供电公司免费供给用电设备改造、接入和空气源热泵热风炉改造辅导,享用电网设备配套建造和电价优惠政策。
放眼全省,烘干、植保等短板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允快速提高。省农机局局长沈建辉介绍,上一年我省粮食产地烘干才能达51%,比上年增加近一倍,烘干这一薄弱环节提早完成补齐短板的目标使命。高效植保机械化才能大幅提高,全省共有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7400多台,农用无人植保飞机1200多台,高效植保机械化才能超越60%。全省以农机协作社为主的农机运营效劳主体快速开展,共有农机专业协作社近9000个,承当粮食出产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累计超5000万亩,农机运营效劳总收入逾300亿元,成为农业出产和富民增收主力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程机械化推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比方乡村土地会集连片程度不够高,大型农机发挥不开;烘干仓库用地难批、农机具无处存放;会操作农机的年轻人不好找,需求加大训练和吸引力……破解这些开展中的问题,还需农业等相关部门立异思路,把作业做细做实。
|